2000年,是世纪之交,也是新旧之交。合并仅一年的岳阳师范学院,在这一年的本科招生计划里新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学校来说它是一个新专业,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它作为独立专业发展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新领域的蓝图亟待展开。
新兴专业既意味着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也意味着没有束缚自由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如“小马过河”,经过十多年的接续发展,摸索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在全国数百个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一流专业”之列,完成从“特色”专业到“优势”专业的进阶之路。
拥抱改变,走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1987年,一封发往德国的邮件标志着互联网来到中国,但其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已经是千禧年之后的事情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然成为热门行业,各家“大厂”或“头部企业”更是每年毕业季的热门求职之选。而随着一批批顶级人才涌入这一行业,对人才资源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人力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同质化现象,即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多效仿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困难、职业发展不佳、满意度低。“因此,我们改革人才定位也是为了改变这种同质化人才培养、学生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形成不同赛道发展。”专业负责人易翠枝老师这样说起教学改革的初心。
经管学院的专业老师们在和企业负责人交谈,获取市场信息
为了寻找改革方向,每年暑假,经管学院都会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各大企业进行学习和调研。2015年开始,接触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互联网“大厂”也不乏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互联网+企业,“在和他们人力资源主管交谈的过程中,就发现他们对于HRBP(业务合作伙伴)需求量很大,但目前符合要求的人才很少。”易翠枝和团队认真研究后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企业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管理模式没法跟上互联网企业快速变化的人才战略调整,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业务的熟悉度、行业的预见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这些业界反馈过来的信息,让学院看到了人才市场的变化,也看到了专业发展的机会。经过学院反复调研、论证,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子就这样一点点开拓了出来。
拥抱市场变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学院关于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越来越成熟
从2016年人才培养改革至今,学院关于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越来越成熟。在2020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写着要培养学生“了解互联网行业特点与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互联网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
从最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对互联网行业的相关知识学习贯穿了该专业学习始终。这种互联网特色一是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在基础课程中新设了如《PYTHON数据分析》《互联网企业运营管理》《互联网行业观察与分析》《互联网企业项目管理》《互联网行业员工生涯管理》等互联网+课程群。在实践课程方面则开设了《员工招募与甄选》《员工培训与开发》《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训实践课程群,并联合共建了了一大批实验实训基地,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HRBP技能。二是体现在授课要求上。学院联合互联网企业导师制定课程质量标准、设计课程教案,要求教授《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课的老师在选择课堂案例时也要围绕互联网企业展开讲解,在期末考核中也要考察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国家近年来不断提出产业升级要求,很多传统行业通过和互联网链接,新生出不少“互联网+”企业。在这些综合性企业里,往往聚集了多领域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识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教授互联网相关知识,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打牢行业基础。
从大一的“入学教育”开始,专业老师就会引导学生在选修通识课程学分时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选择,如果想去文化类公司就应该选修艺术类、中文类的课程,如果想去技术型公司,就可以选修工程类、理科类通识课。“任何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必须了解这个行业的基础情况和发展趋势,能快速理解业务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和支撑。”易翠枝老师解释道,HRPB只有尽可能地了解业务发展趋势、熟悉业务流程,才能为业务的发展做出快速而准确的人力资源服务。而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各个行业基础知识的机会,为以后快速了解业务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在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综合类学科竞赛中,指导老师也会引导学生们同其他学院同学合作,在实践中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进行业务能力储备。
另辟蹊径,双师型团队成就“国家一流”
学院积极拥抱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算是找对了路子,但成事在人,教师队伍的打造与专业发展相生相依。正是这支能干事、能成事的教师团队,为专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优质人才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教师。为改善教师团队的学缘结构、学历层次,近年来,在学校“创大申博”的大背景下,学院积极网罗人才:通过提前签约等手段引进博士(2名在读)4名;通过海外访学、学历深造等形式,培养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2名,生师比和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院还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专职老师每2年可获得一次资助参加企业培训,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能干事、能成事的教师团队,为专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院以理论课和学科竞赛为单元组建了5支教学团队,每2周一次定期开展教学沙龙、课堂教学竞赛等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学院还给每支教学团队提供1万元/年的经费保障,并为人才引进和跨学科竞赛平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教研室负责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任务安排和运行,并为教学团队培养教师和建设课程提供支持。在这样的大力支持和自由氛围下,团队干劲十足,硕果累累: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省级金课项目,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团队获省级课程思政项目;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团队指导项目获省级以上奖项32项,专业学科竞赛教学团队获国奖3项。专业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共7人次,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
但作为一个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何保持与业界步调一致,亲近产业,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难点。为深化校企融合,学院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课程与实践基地,聘请企业高管参与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和专业案例库以及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强化“面向互联网行业”特色 。
专业老师还会带领学生们到企业进行参观,跟企业家面对面交流
其中,从2015年坚持至今的企业导师制,让不少学生获益良多。“美的学院”创始院长王治国先生,离任后成功创办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15年,王治国先生被经管学院聘请为人力资源专业“企业导师”。除了定期给学生们开展关于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的专业讲座,每年暑假,公司还会给经管学院的学生们预留几个实习岗位。“每年到了就业季,王老师还会给我们这些学生推荐就业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易翠枝感激地说道。这些来自业界的前辈们带领学生触摸业界脉搏,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学院悄然间就帮他们搭建了一条从学校到职场的便捷之路。
学赛结合,培养综合多元的新型人才
2018年2月,朱晓(化名)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已经进入了项目申报的冲刺阶段。为了参加当年的全国“互联网+”和“创青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他们从2017年暑假就开始发力。从团队组建,项目挖掘、人员磨合,到产品研发、策划书成形、PPT呈现、视频元素等的探讨和确认,每一步都格外重要。“人是最关键的,如果人没找对,或者团队不融洽,那么项目基本不可能成功。”朱晓是2016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感受尤其深刻。
易翠枝表示,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技能,从而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成为一名优秀的HRBP,专业老师会在大一就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同学们在全校性通识课上主动联系其他学院的同学,了解他们的专业特长,甚至“打入”其实验室内部,以便后续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
专业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赛,帮助学生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HRBP技能
“刀在石上磨,人在赛中练”。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实战经验,学院建设有经管综合实验室11个、人力实验室5个;与校内12个研发实验室建立创新创业合作关系,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校外建立互联网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3个,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HRBP技能。
依托全校研发实验室搭建跨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学生以HRBP身份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实战演练BP技能。经过多年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团队领导力大幅提升。近3年来,本专业学生以BP身份带领团队在"创青春”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
最后,朱晓和她的团队拿下了当年“创青春杯”创新创业大赛的全国银奖和“互联网+”大赛的全国铜奖,实现了我校在该类赛事上国家级奖项0的突破。朱晓说,这段经历激活了她创业的“DNA”,甚至影响了她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她感激在这次比赛中并肩作战的队友,更感谢给予她们力量和支持的带队老师们,“能走上全国性的舞台,仅仅靠我们学生的力量和能力肯定是不够的,学院的老师们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从前期的项目挖掘、材料准备,到后续的答辩和比赛过程,带队老师们都全程在线,答疑解惑,“老师们可以说是我们的信念来源!”
“刀在石上磨,人在赛中练”,每一次赛事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的练兵场
朱晓他们团队的获奖项目,灵感来自于一个学长的创业品牌。为了解决将产品推广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的难题,这位学长联系到学院老师,同学弟学妹们一起组队参加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锻炼逻辑思维、信息处理、业务理解、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管理协调等多项综合能力,也能让专业投资人和评委们给项目把把脉,指指路。”带队老师这样说起组队的初衷。
如果说各类赛事是学院的“练兵场”,那么每一节专业课都是挑选“后备军”的好机会。老师们会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每一位同学,通过课上课后的训练,发现有创业特质和兴趣的一批学生,建立“人才储备库”。这些孩子们,从大一观摩学长学姐们比赛,到大二组队,再到大三正式参赛,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课堂上来,到比赛中去,再迁移至实践,一届又一届人力专业学子们就循着这条轨迹,在大学里不断锤炼自己的综合素养,然后走出校园,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乘着新技术的东风,互联网早已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将与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产生更深的链接,面对新变化,是挑战还是机会就看你是选择排斥还是拥抱。毫无疑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择了后者,用拥抱变化来开创新可能,最终摘得了“国家一流专业”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