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做扎实的学问,打坚实的基础

【辉煌十三五】鼓起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精气神”

作者:邱莎   来源:人文社科处   时间:2020年11月05日 08:31

 

五年,社科进校经费实现了12.5倍的高速增长,2019年以2360万元的进校金额位列省内一本高校前列;

五年,社科研究共获得26项国家社科项目,仅2019年就获得7项,共获省部级以上项目404项,2018年以来立项数位居全省前列,青年博士教师人均主持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

五年,社科成果获奖不断攀升,共获1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相较“十二五”增长近3倍;

五年,社科特色进一步彰显,形成了以“水”文化为核心的学科特色:屈原文化、岳州窑文化、龙舟文化、洞庭湖及城陵矶港口经济、巴陵戏、湘鄂赣边红色文化等研究全面推进;

五年,社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成效显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推动重大经济、文化工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自贸区”“汨罗屈子文化园”“新墙河抗战历史文化园”等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社科研究以全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为中心,围绕氛围营造、重点培养、项目申报、信息建设、内部优化五个抓手,让理工科高校的社科青年学者有奔头有方向,社科学科和专业建设“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1281DE音乐学院学生在屈子祠前参加央视《传承的力量》拍摄

 

B3E4A

2016年,岳阳市首个岳州窑产学研基地正式签约落户我校



树立教师信心,营造科研氛围

2020年7月10日,暑假临近,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学生们先后离校,校园里有些冷清。而在音乐学院的会议室里,一场名为“美的历程——科研路上的‘苦’和‘乐’”的学术沙龙正如火如荼。各专业的社科研究学者们欢聚一堂,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科研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的困惑。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平是本次学术沙龙的主讲人,“《美的历程》是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李泽厚先生在这里面讲了很多美的境界,在我看来,尝尽学术之路上的‘苦’与‘甜’也是一种人生之美。”

谁能想到,这个在讲台上对社科研究、美学理论侃侃而谈的青年学者,早年间还是个“桀骜不驯”的文艺青年,留着飘飘长发,沉浸在版画技艺里,对科研、项目、论文不屑一顾,“以前觉得,我们搞艺术的去搞学术就是耽误才华,现在才知道,理论研究其实是给艺术技能打基础!”。认知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和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文艺、文化研究的导向分不开,更得益于学校对社科研究的重视。

为了鼓舞人心,树立科研信心,人文社科处认真落实副校长张国云提倡的“有组织科研”的理念,在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各类学术活动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如火如荼举办。

对外广交科研朋友。每年邀请数十个社科专家学者到校来开展“学术报告”,给学校里“有心无力”的教师们打开科研思路,培养学术兴趣;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年轻老师多走出去,参加学术论坛和各类学术年会,开阔视野,结交朋友,获取资源,“经常出去比一比,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有奋起直追的劲头!”让人文社科处处长鲁涛最欣慰的是,从一开始这种学术报告无人问津到现在大家主动要去,研究氛围营造已初见成效。

 

84ACD

我校主办2019年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

 

湖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0年年会在我校召开


对内打破专业壁垒。寒暑假也从不间断的“学术沙龙”给校内各个社科专业教师寻求合作提供了良性平台。“学术沙龙”的主讲人都是在社科研究和项目申报上都有一定成就的优秀教师,通过身边人的身边事,不仅给更多教师以正面激励,也有助于提升广大教师的科研凝聚力。

沙龙上大家畅所欲言,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就一个课题进行学术上的交流碰撞,或是专业之间强强联手,发现新的课题和方向。“长期处在这样氛围和状态里,想不出成果都难。”近三年,王平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现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6项省级一般项目,18篇论文中有6篇发表在CSSCI源刊。


搭建信息平台,狠抓项目立项

“得项目者得天下”,这是社科学者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五年,为了提升学校的项目立项成功率,在全省老牌的社科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在社科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相关负责人可谓绞尽脑汁,在多年工作中摸索出一些“独家秘笈”。

“五大联赛下注·(中国)官方网站人文社科群”成员已经突破了500人,几乎汇集了全校所有社科专业的教师。该群除了是教师交流的平台外,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布社科项目申报相关的消息和通知。9月18日,湖南省社科基金2020年6-8月成果鉴定等级公告刚一发布就被转发在群里,20多位结题的老师引来点赞无数。

为最大限度确保老师们的项目申请成功获批,人文社科处严格设置时间节点,各学院密切配合,赶在项目申报截止日前进行多轮审批和培训。发现项目申报不积极的学院,社科处就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请优秀典型作报告;老师们提出项目申报书难写,社科处就以成功的申报书为蓝本,编订模板全校共享;发现有亮点但不够完善的项目,就一遍遍审查修改……这些都是社科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光每年为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举办的动员会、培训会、论证会就多达数十场,为申报成功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DB5F

学校举行部分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论证会

 

3B27CB

光每年为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举办的动员会、培训会、论证会就多达数十场

 

在此过程中,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各项时间节点信息的及时发布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社群,人文社科处还利用校园网、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发布学术报告、项目申报等信息,“既是为了让每一个想要申请的老师看到,也是给那些在科研上怠慢了的老师以警示。”社科处负责宣传工作的晏军解释这一制度背后的“良苦用心”。

9月中旬,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我校获批立项项目达7个,一般项目5项,青年项目2项,位居全国第194位,首次进入全国前200名,位居湖南省前10名。这一成绩刷新了历史记录,也是学校社科研究找对路子最好的证明!



建设人才梯队,优化内部管理

如果说项目立项是社科建设的显性成就,那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就是横量学校社科实力的隐形标尺。

如何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人才质量?人文社科处处长鲁涛打了个“千里马”和“千里驹”的生动比喻。学校近年来发展态势好,引进了不少优秀的青年博士,但他们做的科研项目少,都是需要成长和磨砺的“千里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既要担当“伯乐”慧眼识人,又要搭建平台促成长,“待到‘千里驹’养成‘千里马’,学校的社科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要让人才培养见效快,首先要抓重点人群。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了青年博士做大增量、优质硕士做优变量、资深教师做强存量的人才梯队建设思路。特别是为了做大做强青年博士群体,学校多部门共同发力:人事部门完善人才政策,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优化师资结构;学校大力支持校内优质硕士深造读博,国际交流处同韩国、美国、欧洲等多所院校推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众多资深教师拓展读博渠道,近年来学校博士和在读博士数量快速增长。

人才梯队建设好后,如何激发这部分重点教师群体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答案要在顶层设计中找。

“十三五期间”,学校从人事制度到财务制度多方面改革,优化内部管理,深化“放管服”,让“放权”彻底、让“管理”到位、让“服务”周到。过去科研用品的采购和科研经费报账不仅仅签字难、报销难,而且时间长、程序多。很多老师在经费报账上折腾,精力被分散、时间被消耗,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消减。今天,“只跑一次”“一次办好”让科研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中去,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健全的科研评价机制正成为学校科研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此外,学校还推动津贴和职称改革,给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以丰厚回报,在职称评定上给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教师开“绿灯”,免除后顾之忧,一门心思投身科研。

好政策、好制度不仅是学校科研发展的“压舱石”,更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定盘星”。学校通过不断完善科研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制度“立改废”,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为全面提高学校社科研究水平提供了保障。

“既是学校社科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张军自2017年博士毕业来到学校,现已主持有一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多项省部级和市级项目,他这三年来的快速成长正是学校灵活务实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职能部门用心服务的有力证明:

找不到选题方向的时候,人文社科处定期开展“学人谈学术”讲座,请来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学者,给张军打开了科研视野;项目进展不顺稍有泄气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年轻博士们都在齐头并进,又重燃斗志;申报书被打回手足无措的时候,学院里优秀的前辈倾囊相授手把手帮他改进……

刚刚在中国语言学顶级刊物《中国语文》发表论文同时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文学院教授肖峰,从悲剧研究到喜剧并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文学院副教授张乾坤,一步一个脚印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经管学院教授黎振强,从艺术创造投身理论研究的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平,还有刚到学校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赖颖慧、喻平、易丙兰等“外来”教师……他们凭借学校这块“风水宝地”,实现了科研人生的长足发展。他们都是学校近年来社科建设成效显著的证明,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学校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