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一五”国防973某“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综合项目组副组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二五”“A计划”某综合项目组副组长,参与研发的项目让我国某巨型战舰畅游祖国海域,让我国某新型战机翱翔在华夏蓝天。
今年70岁的他,40多年来专注发动机研究,先后参与国家863项目,主持国防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相关项目,执着一心,初心不改。
他就是我校机械学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二级教授李克安老师。“怀揣希望很重要,坚持热爱很重要,40多年我一直从事发动机的研究,脚踏实地专心做好一件事。”李克安告诉记者,尽管理论探索、教书育人、军工科研每一项任务工作都在变化;科研人员、课堂教师、项目导师每一种身份都在切换,但做一个匠人,修一颗匠心,一直是他心中不变的情怀。
十年一剑,垒起理论基石
“李教授的脑子里仿佛能记住所有复杂的定理,清楚发动机相关部件每一处细微构造,你随便说他都了如指掌。”这是学生们对他的描述。相关发动机的数据和每个零部件结构的尺寸都印在他的脑海里,每一次数据的推算都逃不出他的精准判断。
“沙滩上建不起高楼大厦。我今天所有的本领离不开青年时期的基本功,多花点时间,多下些功夫,打牢了基地才能更好地向上,更好地成长。”李克安感慨道:“希望现在的青年学子也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急于求成,一定坚持练好基本功,会对以后很有帮助。”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有匠心、存匠梦,李克安扎实的科研功底要从大学说起。
正在伏案工作的李克安教授
1982年7月,李克安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专业顺利毕业,在四机部贵州电专、株洲工学院工作后,1986年来到我校任教。
从1982年开始,热爱科研的他一直“战斗”在教学、科研的一线,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大国重器”的研究中,投入到中国“航空梦”的振兴中。
李克安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劲头。在李克安家中,摆放着国产各式战机模型以及他最心爱的“宝贝”国产某发动机模型,看着小小的模型很难想到这就是结束了国产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空白,助推中国高性能战斗机翱翔蓝天的“大国重器”,也难以想到这背后难以言说的艰苦与坚持。
“科研路上我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科研要坐冷板凳,要当‘苦行僧’。我们都是在垒基石中慢慢进步、慢慢成长,要想像金字塔那样巍峨伫立,只有认真地垒好最底层的基石。”李克安经常在学生们遇到难题时勉励大家。
匠人匠心,“匠”即是“专”。“82年到92年,毕业这十年间我一直在进行理论探索,夯实基础,没完成多少科研任务、没开展多少科研项目,十年只在‘对弹塑性构件塑性区的实验应力换算’和‘灰口铸铁承压构件的强度条件修正’等基础问题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别小看理论研究,这就是厚积薄发的基石。”李克安说。
循循善诱,育人春风化雨
从1992年至2004年,李克安接到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跟着李克安做科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走好科研路,如何教会学生面对科研难题,着实让他琢磨了一番。
李克安向记者一行讲起四十多年的科研经历
“最喜欢听李老师说寓言故事了,每次李老师想要指正我们,他总是从一个哲理小故事切入,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问题所在,很多时候需要自己从中感悟,悟懂了心中便明朗起来了,现在想想受益无穷。”在中国航空工业研究院第608研究所工作的余晶晶仍然清晰地记得每一则小故事。
“正当我们在科研攻关的困难期,李老师和我们谈论了《西西弗斯神话》中西西弗斯不停地重复推石头上山的故事,他认为坚持要依据条件,在该坚持的时候就必须要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心怀希望,找到新的突破口。”今天,同样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工作的余晶晶用这些故事激励自己。
李克安时常引导学生思考,以故事启发,以哲理启迪。每次交谈学生们总能受益良多、回味无穷。学校很多研究生至今都还记得多年前李老师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讲话:“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公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了太平洋,靠的却仅是一小截的树枝。”
小小的树枝带来了希望,怀揣希望才能实现梦想。同学们纷纷回忆起当时的故事,“李老师当时勉励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永远不要丢失希望,心怀希望,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李克安说:“我和我的爱人都很喜欢与学生们交流,他们正在成长,遇到难题需要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帮他们直面难题、树立希望,用一个故事给予一份小小的鞭策足矣。”
他的爱人王俊老师也是我校音乐学院的声乐专业的三级教授,从教30多年一直坚守在讲台上,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从教期间,她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歌舞表演,对学院的表演教学和学校的名气提振都做出了不小贡献。2008年,王俊教授和黄平副教授带领学生来到南京,第一次将《洞庭渔歌》搬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上,当那带着洞庭韵味的嗓音一亮相,整个场馆都安静了,“其他学校的带队老师啧啧称奇,就说我们肯定是第一名,最后评委真的把金奖给了我们。”在岳阳市音乐家协会中,王俊教授担任着副主席一职,多年来她活跃在艺术表演和教学的一线,在多项比赛中带领学生摘金夺银。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在市里举办的《祖国颂》合唱比赛中,她指挥的《天路》和《娄山关》一举摘得金奖,在全市几十支队伍中位列第一。“王老师特别负责任,当时练《爬雪山过草地》时,我们的表达力老是到不了老师满意的程度,她就自己趴在地上,一点点往前挪,展示出爬雪山的艰辛。”哪怕毕业多年,学生们提起王俊总是充满感激和钦佩。
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李克安和王俊教会学生心怀希望,引导学生怀揣梦想,成为学生们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心灵导师。
李克安教授和王俊教授携手走过半生,将伉俪情深写在这一蔬一饭的生活之中
投身军工,一腔热血报国
十年的理论基石,又十年的项目磨砺,年近50岁的李克安以为自己就要这样与科研、教学相伴直至退休时。2005年,一个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的子项目找上了他,从这个项目开始,他用10多年的时间投入到R011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的全过程中,用一腔热血投身军工事业,用一生所学助力航空梦的腾飞。
“R0110重型燃气轮机整机吊具强度、刚度分析与计算”是他主持的第一个子项目,此后“R0110重型燃气轮机总装配架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与计算”、“R0110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轴系计算”、“R0110重型燃气轮机静子机匣(原型及改型)动力学分析计算”、“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声激振研究”……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项目,“上一个项目还没结题,下一个项目就来了。”
军科项目和李克安之前做过的民科项目和理论研究都大不相同,每一个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习惯了将一个问题反复钻研,一个结果反复验证的李克安,刚开始的时候也常常陷入纠结。“搁置争议”是他想出来跟自己和解的好办法,将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走不通的地方先保留下来,换个思路,在误差范围内继续作业。等到项目空档期,他再把这些问题拿出来继续琢磨,直到现在,退休后的李克安还在反复推演之前积累下来的实验数据,把精准度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我现在就两个任务,一个是把我的最后一份‘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写好上交国家,另一个就是慢慢琢磨这些遗留问题。”做了一辈子研究的李克安离不开这份事业。
讲起无数科研学者耗费了十多年心血研制的R0110重型燃气轮机,李克安感慨颇深。长期以来,RO110重型燃气轮机在世界上只有美国、乌克兰和英国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具备独立研制能力,其核心技术一直被这些国家垄断。在我国,项目从启动开始就困难重重,从研发到试用,从发现问题到排障,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次都充满惊险。军事设备不同于普通工程,任何一点超出预期的误差都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风险,高压是工作中的常态。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和攻坚克难的毅力,最终,项目圆满结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国家也是具备独立研制能力的国家之一了。”李克安回忆起那一刻,语气里满满都是骄傲和自豪。
十多年间,除了R0110重型燃气轮机项目这种最终能公之于众的大型项目外,军科项目中更多的是一些不能为外人所知的涉密工作。因而,从事一线的军科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更要不计功名,始终秉持一颗为国家军事技术发展无私奉献的心。李克安说起曾参与的“某系列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升级”项目,主要研究的是大推比航空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动力学分析等,对航空发动机特别是复杂声环境下的非定常流气固耦合振动问题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见解。
2005年开始陆续主持科技部863子课题的项目研究;
2008年开始主持中航工业某型航空发动机的改装科研项目;
2010—2019年开始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一五”国防973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2012—2016年开始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二五”某国防预研“A项目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十多年间,李克安教授就像一枚孜孜不倦的陀螺,从主持国家863的相关研究,到参与国防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相关项目,他说自己唯一的秘诀就是,“因为热爱,休息时候也要翻阅资料”。
“我没有一般人理解的那种生活,主要是没时间,翻资料、做实验、通过试车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成果,这就是平时做得最多的事。”他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地奉献了自己的所有,为祖国的军事航空事业、科技创新贡献了自己全部力量。直到2020年3月,快70岁高龄的李克安教授才从国防科学研究的一线退下来,“养老计划都被工作耽误了。”他笑呵呵地说,桌边明明却还整齐摆放着一摞摞文件和理论书籍,丝毫没有要“养老”的意思。
回望这十多年的国防科研历史,绝大多数的成果不能发表,太多的成就不能公之于众,而能够记录这十年功勋的,大概就是那满屋的勋章和奖状了:
2010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2012年获中国国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2014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2017年更是一人拿下中国航空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
对于李克安来说,这些只是一路走来的见证,就像旅者行进路上的里程碑,时刻提醒着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将半生心血奉献学术的李克安教授,在生活上几乎全靠王俊教授照顾。“他一辈子都没有钱包,也没怎么用过钱,衣食住行都简单得很。”王俊嗔怪着说起这个不通“人情世故”的老伴,脸上却满是笑意。
现在,随着项目彻底结题,李克安和王俊老师终于退居二线,过起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学苑小区的小别墅下,王老师开辟了一处“小花园”,正值夏季,花草开得繁茂葱郁,各式瓜果散发出香甜。看到记者一行到来,王老师张罗着到院子里采来新鲜的无花果,看到长势不错的柚子也忍不住要摘下来给第一批食客们尝尝。李克安教授在一旁静默候着,不时给老伴搭把手,将伉俪情深就写在这一动一静、一蔬一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