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最美理工·人物】钟艳:爱心守护“夕阳红”

作者:麻紫欣 孙璋瑶 毛青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9年12月10日 14:18


屋外的冷风呼呼而过,而在学院路社区张奶奶的屋里却是暖意融融。志愿者们站在矮矮的木凳上努力踮起双脚,左手紧紧抠住窗框边缘,右臂高高举起去够高处的玻璃,印花窗泻下缕缕通透的阳光,小屋里温暖又明亮。

“孩子们,擦不到就算了,过来喝点热茶暖暖手!”张奶奶步履蹒跚却神采奕奕,微笑着招呼同学们放下手头的活。这时,虚掩的房门打开了,同学们开心地喊道:“钟艳姐姐来了!”看到来人,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荡漾开一圈圈的笑意,颤巍巍地迎向她。

钟艳是政法学院专任教师兼团总支副书记,24岁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学校,连续三年来担任政法学院“情暖夕阳,权益帮扶”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她带领实践团队前往麦子港社区、学院路社区、金锦社区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组织——“星火”志愿服务团队的发起人,“亦师亦友”的她,就像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懵懂迷茫的莘莘学子,也照亮了空巢老人们暮色沉沉的晚年生活。

 

捧一颗爱心启航

2013年,钟艳在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五里牌街道、奇家岭街道见习实习过程中,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心灵空虚、缺乏陪伴、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他们,就像是一张单薄的残蛛网,生活的风雨来了,却只能瑟瑟发抖,没有子女的陪伴,没有经济的保障,晚景萧然。”说到这,钟艳老师的双目黯淡下来,一颗名为“情系夕阳、爱暖空巢”的种子就这样在恻隐之心的牵动下慢慢抽根发芽。

2016年3月,她发起成立了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组织——“星火”志愿服务团队。团队成立后,她亲自深入学生当中宣传大学生社区为老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加入到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的队伍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选拔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表现良好、热心社会服务的同学组成了主要团队成员;利用多种形式从能力导向、内容形式、社交礼仪、媒体宣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安全意识、大局意识、团队精神、沟通意识……她就像一名舵手,“星火”志愿服务团队在她的掌舵下开始启航。

 

钟艳带领学生和社区商讨,启动志愿服务项目


“我们当时创建星火志愿服务团队,主要是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社区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真正把志愿服务开展到老年人的心坎上,给予老人们有温度的高质量陪伴。”不知不觉间,该团队已经陪伴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家庭困难老人走过了四个年头,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也先后获得了湖南省“雷锋号志愿工作站”、岳阳楼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

从暮春到立夏,从深秋到初冬,钟艳带领团队一直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岳阳楼区各街道办有她们分发社区老年人需求问卷的身影,逼仄的社区矮屋内有她们拜访老人时留下的殷切叮咛。在为老志愿服务形式上,团队采取“结对入户”的精准关爱服务模式组成志愿服务小家庭定点定向服务,老人们和学生也通过这种温暖的传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个志愿团队简直太好了,志愿者什么时候也能上我家的门,和我们一起聊聊天啊?”今年上半年,星火志愿服务团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学院路社区的唐奶奶在目睹志愿者对街坊邻里贴心的服务后,第二天她就和老伴儿兴高采烈地跑到社区办公室向孟书记反映心底的羡慕与渴望。“星火”团队因此大受鼓舞,“谈老人感兴趣的话题,教老人实用的新技能,听老人最朴实的讲述,开展最能调动老人积极性的活动。”钟老师总是这样叮嘱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钟艳的不断努力,“星火”志愿服务团队由最初的6名成员发展到如今的132名。四年来,团队在社区内累计开展了大型主题活动15次,常规志愿服务活动137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1433小时,累计帮扶、关爱老人50多人。

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为一份责任坚守

我们经常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要顶着烈日炎炎、付出辛勤汗水的苦差事,可是对钟艳而言却是一个了解社会、了解所学、了解自己的有意义的好差事,但这期间她背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沉重压力。

2018年7月份,恰是风息而热浪滚的时候,以“十九大精神宣讲进社区”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钟艳刚经历剖腹产月余,仍在产假中,却依然冒着酷暑带领队员就活动范围形式、参与人员与场地等问题与社区负责人多次协商,商讨制定详细的暑期社会实践方案。

她带领团队走访社区,了解社区为老服务基本状况;开展有关老年人权益法律知识的有奖问答,来加强老年人自身的法律意识;开设爱老服务驿站,提供义诊、法律知识宣讲,流金岁月留影等为老服务活动,受到了社区老人的广泛欢迎,也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直是我与社区总负责人商议合作,因此没谁比我更适合去进行协商工作。我想让学生们的实践锻炼活动开展更顺利,也希望能给予学生第一时间的指导。”在钟老师的付出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下,团队最终赢得了“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的荣誉称号。

  40EEBF

钟艳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


活动开展过程中,她遇到过万事俱备却不得不临时取消的尴尬;出现过策划活动当天拓展到两个社区,人员不足的焦虑;感受过会议提前,领导、媒体到场,队员、专家不在的惊心动魄。好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解除尴尬,她火速调整活动计划,改教老人活泼有趣的手指操;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她号召队员兵分两路,一个顶俩;为了追赶时间,她联系石蕙书记亲自载队员接专家,多方协调。诸如此类的突发状况不胜枚举,但她最终都以果决的态度和出色的应变能力顺利克服了困难。

在钟艳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一起的。身为一个二胎妈妈,大宝四岁,二宝只有一岁,钟艳牺牲了陪伴两个孩子成长的宝贵时间,念及此,她的眼里充满了愧疚的泪水,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找到维持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之道。

她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常常利用午休时间为志愿服务团队进行实践培训,虽然辛苦,依然热爱。任教至今,可以说是成绩斐然,她先后指导学生撰写志愿服务相关毕业论文、科研论文22篇,其中2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在省级期刊顺利发表。指导科研小组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学术项目,顶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拖着孕育二胎疲惫的身躯、扛着家人生病的焦虑,她带领学生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深入岳阳市8个街道11个社区13个行政部门开展调查研究,走访社区居民1300余人,取得大学生挑战杯等比赛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岳阳日报》、“新湖南”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钟老师爱生如子,她对学生的付出是我用双眼能轻易看到,用心能真挚感知的。”政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石蕙在与钟老师的多次合作后,深深被她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感动,举荐她担任学院团总支副书记,“钟老师是我们政法学院杰出教师的典型代表,无论在能力素养,还是师风建设方面,都可以说是楷模。她应该被人知道。”

“我的学生们对科研与志愿服务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不好意思拒绝,我也不应该去拒绝。”她从不摆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从不大肆夸耀自己的成绩,谈及坚持的理由,只道一句“责任使然”,却带着沉甸甸的重量。

 

一簇星火永传

钟老师还记得两年前的严冬,省级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大赛在即。为了做好调研,她领着学生在各个社区,甚至到高铁站、飞机场发放问卷。洞庭湖吹过来的风又湿又冷,吹到脸上像结霜一样压过一层又一层。

由于天气严寒,过往的行人忙着赶路,不愿停下来帮忙,她们抱着厚厚的一沓问卷在冰天雪地里孤立无援。旁边开小卖部的大姐看了良久于心不忍,主动走过来,轻轻地对着她们说:“嗨,给我一份吧。”大姐十分配合地填完,瘦削的背影很快走远,钟艳呆呆地望着她利落的碎发在冬日的阳光下跳跃着,周身升腾出阵阵暖意。她时常会回忆起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好人,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份爱心的延续,钟艳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温暖,也在将这簇温暖的星火连续不断地传递下去。

“在奉献中提升自我”是钟艳经常与学生共勉的信条。她始终秉承着“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服务理念,在三全育人战略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形成人才培养一二三课堂联动机制。“以爱心育人,以匠心铸才”是钟艳为之奋斗的目标与心向往之的人生状态,多年来,她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着这句话的价值内涵。“爱心”是初衷和动机,“匠心”是行动的指南与标准,学生就像一块有潜质的毛坯,教师则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各个方面把他们精雕细琢成一块利于新时代发展的美玉。“有些学生看似懵懂,在课堂上理论表达不深刻,可他们在实践中却能流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老师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了自己学生的闪光点。”钟老师对“教育工匠”的身份乐此不疲。

 

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时,钟艳(左一)与学生的合影


“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让我一生受用,例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在逆境中调节心态,如何提升综合素养等等。钟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去大胆践行自己的想法,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更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看着自己一步步与最好的自己不期而遇是我在星火志愿服务团队最大的收获。”学生吴昊楠翻动着团队厚厚的志愿者日记,看着那一笔一划写下的回忆,触摸着那一张张意义非凡的活动照片,动容地说道。“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是自由而丰盈地去爱,是忘我而真诚地去给,愿这世间能看到更多的美好!志愿活动,有你无冬,我们永远在路上!”师者为师亦为范,钟艳让学生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用心去对待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并渐渐地将他们凝聚成了一个有力量的整体。

人行有界,大爱无疆。从自发成立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组织,到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年来,钟艳带领学生走街串巷采数据,进城下乡探新知,流逝的时光里藏着她一腔热忱的师者仁心,风雨兼程里,都留下了她砥砺奋进的身影。

“学深悟透,笃信躬行”,钟艳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理论之美”,更是带着他们在实践中探索“人性之美”,让无私奉献慢慢融入灵魂,化为独立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