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最美理工·人物】丁跃浇:32年坚守育人初心

作者:蒲小云 陈嘉玲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9年11月16日 14:07

1987年,丁跃浇即将从湖南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在那个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凭借优异的成绩,早早就有北京和广州的大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

“那时候学校还给我推荐了岳阳广播电视局,可我不喜欢,就想做教学和科研。”于是,站在人生抉择的路口,丁跃浇来到了五大联赛下注·(中国)官方网站。这三尺讲台,他一站就是32年。

2019年10月,正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在全省通报表扬一批“担当作为优秀干部”,担任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的丁跃浇名列其中。

当教师:日日反省时时新


有些机械理论的课程难免枯燥,但丁跃浇上课却总能调动大家听课的积极性。

一位机械学院的同学说:“丁老师的课总是过得很快,课堂气氛很好,他喜欢和你唠嗑,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人生道理,我们总能在课堂上短暂的45分钟内学到很多!”

而丁跃浇知道,每一堂好课都离不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努力和积累。

他回想起第一次上讲台时的那份紧张。“我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做准备,每一个词我都精心地推敲,每一句话我都用心地背下来。”但紧张感让他控制不住颤抖的手,“一句台词说错了之后,后面的都不记得了,就剩下脑子里一片空白。”

为了储备更多的学科知识,更好地授课,他不断督促自己看科研论文、做科研实验。1999年他被湖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湖南省技术创新先进个人”,2000年获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专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并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与自动化》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4项,2018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丁跃浇(中)来到企业看望毕业学生


32年过去,他上课前依然会紧张,但现在的他担心的是怎么用短短的45分钟,尽可能传授更多的知识。对教材早已滚瓜烂熟的他依然会认真备课,思考用什么方式讲解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他时常反问自己,“怎么样讲他们才能听懂?怎么样才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除了专业知识我还能教会他们什么?”随着教龄的增大,他还会担心自己跟不上课堂的变化,担心自己的讲课方式不受年轻学生的喜爱,担心自己讲授的形式过于老旧跟不上时代……

当院长:常动手敢革新


丁跃浇从教的32年,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学校转型升级的同时,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机械学院的院长,丁跃浇从未停止过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探索。

为培养机械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他大力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明确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他看来,理工科的学生本来就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不能在书本的海洋中溺死,要经常上岸做做试验,动手证实书本中的定理。”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丁跃浇申请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探索与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综合改革。

丁跃浇在创新实验室帮助学生解决实验难题


丁跃浇认为,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比赛和学习并不冲突,它能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他们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复习、运用知识的过程。”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他带领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种学科竞赛中获得多项一等奖和二等奖。

要提升办学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他不断努力鼓励引导新教师,建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学历、高职称机械类专业教学梯队,实现了机械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80%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博士化的教师规模。

以实验加竞赛的教学模式、培育优质的教师资源为两大抓手,齐头并进、同时发力。近年来,机械学院培养出了一批批的综合型人才,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地方院校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说起教学改革的成果,丁跃浇满脸欣慰,“现在,学生他们会经常主动提问,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中,这说明他们在主动思考,也让我看到了教学改革的一丝曙光。”但他还有更大的“野心”,接下来他要从教学下手,解放、改革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推动学院的教学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除了人才培养,机械学院科研平台、团队建设也是如火如荼:获批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新能源研究所……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导师:科研无涯德育为本


丁跃浇还有一个身份:硕士生导师。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有很大区别,前者专于基础知识的泛学,后者则精于研究专业知识,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

回忆起自己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他面露骄傲,“他研究的那个项目很枯燥,很多人都避而远之,但是他每天几乎都会研究到夜里两三点才休息。”丁跃浇说,相较于出多么厉害的成果,他更希望自己研究生能在这三年里培养这种“坐得住科研的‘冷板凳’,扛得住日夜专研一个项目的乏味与寂寞”的科研精神,“这样的人,日后如果投身于科研事业,出成果就只是时间和运气问题了。”

丁跃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丁跃浇还善于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直面困难的能力。“比起一帆风顺,我更想看到他们被卡住,因为障碍往往与突破随行,一帆风顺的课题研究调动不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这种时候,我不会去告诉他们问题在哪里,而是要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困难。”当学生被难点所困时,他会适当地回避,留给他们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一方面不给他们压力,一方面是让他们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尝试独立地攻克难题,我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做好风向标,把控好研究的大体方向。”

除了学术能力,在丁跃浇看来,作为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同样重要,“我不仅要思考如何教学,在思想教育方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丁跃浇在授课时并不局限于书本材料,还会将“爱祖国、爱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德育内容贯穿到专业教学之中。“我的教授传授给我的不仅是机械专业的知识,更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当然也希望我的学生能从我身上学到一些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说,就像当年他的大学教授一样,他也要当学生的人生导师。

三十余载,丁跃浇孜孜不倦地躬身于教学与科研前沿,在办公桌前忙碌,在实验室里研究,厚厚的眼镜片下是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科研与教学,是他三十年来研究不尽的课题,更是他一生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