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要闻

【最美理工·人物】王巧林:11篇SCI成就研二“学霸”

作者:张星雨 莫寒霜 罗唯哲 刘璋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9年06月10日 15:48

 

走到实验室门口,一股酒精味扑面而来,刺激着感官。入眼是身穿白大褂的几个身影,他们有条不紊地辗转在不同仪器之间,脸上布满专注,甚至没意识到我们的到来。

“请问……”

“你们好,我就是王巧林。”她放下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快步走到我们面前,乍一看确实是一个不打眼的瘦弱女生。带着歉意,她道,“不好意思啊,最近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辛苦你们到实验室来了。”

 

正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王巧林。

 

作为实验室的主心骨,她实在是很忙。每隔十来分钟,总会有其他成员向她发出求助:“学姐,你看这……”而她的双眼隔一段时间也总是不自觉地投向边上的实验仪器,“哎,这个是这样的……”

化工学院2017级研究生王巧林,作为一个在自己口里最为平常不过的女孩,她用实验填充自己的生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发表11篇SCI论文,让自己变得不再平凡。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出色的她,在本科期间并不是众人眼中的学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也只是不挂科而已。”跟大多数女孩一样,她的日常便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业任务,周末和朋友出去逛个街、吃个饭。谈起过往,她不禁摇头失笑,大概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

2016年,是她的人生道路上关键的一年。周围的朋友们纷纷准备考研,而她也是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做出考研的决定。虽说大四开始考研准备,起步已经不算早了,但她是那种一旦做出决定,便不断前进朝着目标的性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不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构成了她大学的最后一段时期。而在她成功通过复试之后,这居然成了她每一天的形状。

2017年4月,考上五大联赛下注·(中国)官方网站研究生时,她说:“我是幸运的,在本科表现平平却还能继续留在理工学习。”

对于这份认为“幸运”的说辞,她的导师刘宇并不认同,犹记得她初次来到实验室的寒假,在那分外寒冷的时节里凸显的勤勉。

寒假的来临让诸多学子欢呼不已,放下一学期对学业的疲惫,奔上回家路,热闹校园霎时安静不少。“轰轰轰——”此时的化工楼却发出着不明声响。空荡荡的六楼只有一间实验室还开着,那未知声响来自实验室的通风橱,仔细听听,似乎还伴随着一个人匆忙的脚步声。一边看着秒表计时,一边记录着数据,还得兼顾观察试剂的变化,手冻得通红,额头上却冒出了汗珠,王巧林一个人在做着实验。冬日的黑夜总是来得如此之快,沉浸在实验中的王巧林丝毫没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不一会儿便是黑压压一片、晚上七八点的光景。

“嘭!”门被寒门吹上,这可真是把她吓了一跳,字迹都有点扭曲。她忽然意识到,现在整个六楼只有她一个人在,对于一个身单力薄的小姑娘而言,这确实是个挑战。可实验正进行到关键时刻,再怎么害怕,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可到了晚上十点,她回到自己的寝室,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之前的场景,翻来覆去怎么也无法入睡。第二天,当她向导师倾诉这件事,刘宇老师也才意识到,大晚上她还一个人做实验,确实令人不放心。为了守护好她的这份勤奋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刘宇也延长了自己的下班时间。“她非常勤奋,只有周日休息半天,为了做实验寒暑假也被她压缩到只有不到半个月,那次一个人做实验她被吓到了,可那个寒假她却坚持到小年才回去。”

2017年12月,发表第一篇SCI论文时,她说:“我是幸福的,能有这样一位不厌其烦、悉心指导我的导师。”

 

在研究生导师刘宇(左二)的指导下,王巧林和自己的研究生同学们不断收获着学业的进步。

 

“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每个研究生都是这样的,但是她到17年年底实验技能差不多都学会了,包括发表论文准备材料方面,她平时会去自我拓展,学习能力进步得相当快。”对于这样一个优秀上进的学生,没有导师会不喜欢。

2018年8月,不得已放弃为之努力了一整个暑假的实验时,她说:“我还是庆幸的,至少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彻夜不眠过。”

在那个暑假,她为做一个把醇氧化成醛的进一步开环/环化反应的研究留在学校,“按道理是简单的,可产率怎么也上不去。”那么一个酷暑,在实验室的空调不幸罢工的情况下,热气笼罩地让人心烦气躁,而更让难过的是,迫于无奈之下,他们最终还是废弃了这个课题,开始重新寻找文献,忙碌了一整个夏天。

实验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她的专注能让她的实验效率很高,却不能保证其他的。偶尔的,实验做久了,饭点也过了。没有外卖,只能去超市买俩面包,回去接着干了。说到这里,她还玩笑道:“这就是我发际线越来越高、体重越来越轻的原因。”

偶尔也羡慕。当云梦广场的热闹传到实验室的窗口,她总是能想起自己还在本科时候的无忧时光,也想像学弟妹们那样出去聚餐逛街,但她清楚地知道,当下的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我从没有想过在这条道路上具体能走多远,我能想的,只是如何把脚下的每一步走得更好。”她说。

如今已是研二的她每年学业成绩都是第一,论文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实验的把控也越发成熟。除了一门心思地实验,她开始带起了本科生与研一的实验,导师也让她去尝试修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十篇论文,她都一一耐心修改。

“很严谨,很严厉,也很容易和她打成一片。”曾在王巧林的实验室待过一段时间的本科生陶欣这么评价她。平时,陶欣叫她“巧林姐”,因为她觉得叫“学姐”显得很生疏,“生疏了就不好交流,交流不好就没法完成研究任务”,这是王巧林的原话。陶欣在实验室一起做实验,偶尔也会有写论文的时候,会让王巧林帮着修改,有时候发过去请求修改的时间已经是深夜一二点,忙了一天的王巧林通常都会用教训的口吻和他说太晚了,如果是老师也都睡觉了,肯定收不到消息。而就当陶欣也不打算继续修改了,准备关闭电脑睡觉的时候,右下角通讯软件的图标“叮叮叮”地又闪了起来,一篇充满了批注的论文出现在他面前。“巧林姐其实就是典型的嘴硬心软”,采访中一直笑着夸赞这位“巧林姐”的陶欣这么评价道。

 

 

对于未来,王巧林还在仔细地考虑。她始终认为,在她短暂的人生路上,运气总是偏爱她,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可她不知,看似水到渠成的一切,都离不开平时被自己忽视的努力。

“硕士研究生发十几篇很少见,她才研二,一篇论文至少两个月,包括实验开始、准备论文、投稿 ,论文之间常有交叉,很多时候一篇未结束,一篇已经开始,几乎没有间断。她非常适合做科研,又很能沉得住心,到毕业估计能发15篇左右的论文。”比起自己的迷茫,导师刘宇对她的未来却寄予着很大的期望,“我是一直希望她去读博,继续走科研这条路,但是她自己有其他打算的话,我也不能勉强她。”

走一步是一步,每一步却都是坚实的步伐,王巧林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达到每一个终点站,再开始新的起点。“能不能活到80岁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80岁该有的成绩。”她说。(学生记者/张星雨 莫寒霜 罗唯哲 摄影/刘璋 责编/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