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李明、副校长徐小立等一行专程赶往医院探望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物电学院大四学生李洲。
阳光男孩李洲,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传递了跨越千里爱。
冰雪未消,人间温暖。1月3日,物电学院15级电子专业的李洲在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成功捐献168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并进行捐献仪式。这是岳阳市首次开展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采集。经过5个多小时采集,这份“生命种子”通过高铁火速飞奔1064公里,抵达上海某医院,将在22时移植给一名白血病患者,给未曾谋面的她延续生命。
两个月前,李洲突然接到了岳阳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他与上海的一名白血病患者已初次配型成功,如果最终配型成功了,就可以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了。
在大学期间,无偿献血5次的他,这时候才想起,两年前的一次无偿献血后,他主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血者资料库,就是这一次的无意之举,在湘沪之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希望之桥,从雪后的希望门出发,横跨1千公里,以最快速度将爱传递。
“每一次献血我都深刻地感受到,献血是爱心的传递、温暖的传接、希望的传颂。大学期间,我坚持了4年,这5次献血就像5朵鲜花给他人温暖,给他人希望。”来自甘肃的李洲话不多,但总会让人在寒冬中感受到这个朴实阳光男孩的温暖。
他也许忘记了大学期间1600毫升的累计献血量早已经超过普通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甚至达到了三年时间内献血量的上限。但是他不会忘记,坚持每半年去献血的初衷,坚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信念,他让温情长留,他让希望永驻。
“我原本以为这次也是普通的献血,上网查询后才知道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不简单”在确认不会对自己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后,李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觉得,在千里之外的她,收到了匹配成功的消息,一定会像有人送了一束鲜花一样,露出浅浅地微笑。”
半个月前,最终配型的结果出来了,没有让他失望。从初次配型、采集血液样本、体检,到最终配型,这一系列程序看似极其顺利,但李洲的捐献过程刚开始在父母的质疑下一度停滞,同其他的父母一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因为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担心会对李洲的身体造成伤害,父母一开始坚决不同意让李洲捐献造血干细胞。经过李洲和家中懂医、学医的大嫂耐心解释后,父母才如释重负。
就在即将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在株洲实习的他,考虑到自己有鼻炎,长时间待在办公的空调房里容易感冒,便和公司请了假回到学校,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入院之后,他连续打了五天的动员针,以加速干细胞的分离和繁殖,由于打了分离剂多出了许多干细胞储存在腰骨和胸骨处,这两处地方会涨得厉害。“打完针后特别痛,不是肉痛,而是骨头。冷不丁的痛一下,隔个几秒钟又开始痛,大前天晚上痛得我想哭,但还是忍住了,一直痛到三四点才睡着。因为止痛药会影响干细胞的采集,我觉得我还能坚持,就没用止痛药。”
这次捐献日期也很特殊,刚好在元旦期间。当被问及是否会遗憾元旦不能回家陪家人,也不能和朋友们一起跨年,李洲真诚地回答说:“如果没有这次捐献,元旦我可能去旅游了,虽然今年元旦要在医院度过,但是可以挽救千里之外另一个生命,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元旦了。”
1月3日,在李洲第一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时,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管理中心主任张赞当场为李洲颁发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并送上了鲜花与祝福。
党委书记李明、副校长徐小立、学工部负责人和物电学院相关负责人专程赶到了医院看望李洲。李明亲切地问候李洲,他称赞李洲是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他希望,李洲可以引领我校师生继续弘扬“博爱、奉献”的精神品质,进一步践行当代大学生无私、大爱的高尚品德,传递正能量。他祝愿,李洲可以早日恢复身体,回到课堂,完成毕业设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鼓励他积极做好就业准备,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找学院、学校。徐小立感动于他五次献血的经历,祝福他日后健康顺遂。李明和徐小立当场给李洲颁发了五千元的校长奖学金,院部负责人也给他带来了一千元的慰问金。
李洲的善良不仅仅是这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善良从他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温暖了身边很多的人。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等志愿活动,“那些老人家常年找不到人说说话,一看见我来了,就抓着我的手唠起了嗑,我其实听不懂老人家的岳阳方言,他们也不会说普通话,就一直坐在那静静听着。他们太需要听众了。”
截至目前,学校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与国内外12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是目前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高校,涌现出了中华骨髓库全国联网后配型成功第一人陈欣、中华骨髓库跨国捐赠第一人郝晴晴、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放弃研究生复试的吉凯等个人。学校在不久前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为上榜的6所湖南高校之一。《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 《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均报道了我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相关事迹。(学生记者/方书梅 责编/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