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先辈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但革命的足迹却永垂不朽。一件文物就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一场邂逅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五大联赛下注·(中国)官方网站机械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使用3D技术复刻红色文物,以此追寻革命先辈们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品味他们的忠贞信仰。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物3D复刻团队由王子嘉老师指导,以研究生党支部为主体组建而成。团队成员八人获得“五大联赛下注·(中国)官方网站暑期三下乡优秀个人”奖,多人获得“五大联赛下注·(中国)官方网站暑期三下乡优秀成果”奖,指导老师王子嘉获得“2021年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奖项。
机械学院红色文物3D复刻团队合影
回望过去,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021年4月2日,湖南省委常委会第14次会议强调,要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用好湖南省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讲好湖南红色故事,组织开展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机械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学院党委书记胡文静、院长张晓红提议,由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组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物3D复刻团队,将“红色文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通过复刻红色文物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恰逢时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物3D复刻团队诞生了。
一经提出,机械学子纷纷响应,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湖南籍学生都踊跃参与,团队迅速组建起来。“书记院长的提议得到了研究生党支部的积极响应,同时团队也向学院非党员研究生开放,我就是以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的此次活动。团队成员大多是湖南人,还有几个岳阳本地的同学,听着岳阳的红色故事长大,对故事中的人物早已崇拜不已,现在有机会展现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团队的灵魂人物陈卓面露欣喜地回答道。
一个由理工科专业学子组建起来的团队,专业实践和理论学习能力是他们的优势,可是,文史储备量少、思政理论基础薄弱也是他们不可忽视的短板。
王子嘉在知悉了成员们对自身短板的顾虑后,立马召集会议进行开解:“我们有一个文史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制造技术。红色精神是无形的,但是承载红色精神的文物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依靠机械学院专业的制造能力,将无形的精神和有形的技术结合起来,用以复刻红色文物,宣扬红色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用科技宣传党史,走科研与党理论结合的思想路线,借用科技保存复刻红色文物,切合我们的思想主题也将理论用于实践,宣扬了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科研能力。”成员荣湘滨说大家都大受鼓舞。
自此,团队的内核得以确立,视野变得逐渐开阔,方向逐渐辨清。“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复刻文物任务刻不容缓。
转望当下,赓续精神血脉
“希望通过3D复刻技术能够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印记更加真实、更具温度,让革命先辈们丰碑上的墓志铭永不褪色。”张晓红院长给团队指明了方向,以此为目标,团队着手进行文物筛选。
任弼时拉过的小提琴,张超烈士驾驶的歼-15舰载机,平江起义团捐赠的99式坦克……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可选择的文物太多了。团队在走访调研岳阳地区及周边红色纪念馆和博物馆过程中,初步收集了50多件文物的数据和资料。尽管在他们看来,一件件红色文物,都在用最沉静的姿态讲述着最动人的革命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不能被忘却的。但他们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规划每个纪念馆的复刻文物,最终,他们决定从50多件文物中挑选12件文物进行复刻。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收集文物信息
那么,挑选哪12件文物呢?文物的挑选必须经过多维度地考量,综合考虑文物类型、意义价值和复刻难度。“文物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光确定文物清单就耗时近一个月。”综合分析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复刻难度以及复刻效果,在学院党委领导的建议修改下,文物清单才最后敲定,这也就意味着团队工作进入了最重要的环节——着手进行文物复刻。
最开始,成员们满心欢喜地以为接下来将十分顺利,毕竟,“技术活”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发挥专业特长,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文献采集数据,再利用数字建模、3D打印技术与智能制造精加工技术顺利地进行文物模型复刻,这是他们构思的工作路径,可没想到,文物复刻的实施过程与他们的预想可谓是背道而驰。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在博物馆与纪念馆调研时不能对其进行接触式测量,因此他们采集的数据大多是图片资料以及文字记载,对于文物的3D建模设计而言,数据还远远不够。“只能一点一滴地更新补充数据,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数次联系博物馆和纪念馆沟通了解,重新建模,直到一个清晰的整体的文物模型在电脑上被基本还原出来。”成员张国川说道。
文物在电脑中成形了,也并不意味着复刻任务的完成,要想看到实际的文物模型,还困难重重。“拿复刻歼-15舰载机来举例,它在建模阶段就很困难,但最难的还是着手制作。由于机翼特别薄,最薄处仅有0.2毫米,甚至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因此在3D打印的时候必须添加支撑,后期去除支撑时为了避免破坏机翼就只能用镊子一点一点地把支撑抠下来,这个过程实在是非常的劳心费神。”陈卓回忆起夙兴夜寐的复刻时光。设计好模型后,成员们需要进一步检查、修复,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可以直接用以打印。处理模型过程中,有时还会造成模型损坏,高复杂结构零件更是如此。并且受打印设备限制以及文物尺寸的影响,许多文物不能按比例进行还原。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张超烈士歼-15舰载机的建模
这些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一次次挫败他们,但他们基于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忘我的奋斗精神,最终成功将12件文物模型复刻了出来。“当12件文物模型展现在我们眼前时,那一刻内心有种很复杂的感觉,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路仿佛就在眼前平铺开来,他们的精神血脉被文物承载着赓续下去。”陈卓百感交集。
展望未来,洗礼人生信念
“任弼时拉过的小提琴”、“歼-15舰载机”、“彭德怀半身像”等12件文物模型复刻到位,2021年12月底,“洞庭湖边的红色乡愁”展览在机械学院开展。展览首日,参观人数累计超2000人。团省委书记李志超,岳阳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唐慧,我校党委书记卢先明,校长宁立伟等各级领导数次参观展览并给出高度评价。
展览期间,成员们留意到观展人员大多是附近上学的小朋友以及陪同他们的父母。文物模型旁都会附有背景故事简介,“歼-15舰载机,由张超烈士驾驶。张超烈士出生在岳阳,牺牲时年仅30岁。在歼-15舰载机发生故障时他有机会第一时间逃离飞机,但为了挽救飞机,他不顾生命危险果断采取措施,最终错过了最佳逃生时机,英勇牺牲。”稚嫩的童声响起,念出歼-15舰载机的背景故事简介。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许多人都被张超烈士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特意与歼-15舰载机合影留念。
2021年12月底,“洞庭湖边的红色乡愁”展览在机械学院开展
文物展览产生的影响力让成员们又惊又喜,为了将影响力再度扩大,他们乘势而上。利用智能视频生产、4K超高清录制、虚拟影像等先进的视听融媒体技术,以微党课的方式呈现文物及其背后所承载着的革命先辈们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忘我奋斗的革命精神、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
“这些忠贞爱国的革命先辈们,必将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我们永恒的记忆和怀念。通过文物阅读他们的故事,是我们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一次庄严洗礼。”接下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物3D复刻团队仍将继续挖掘岳阳红色资源,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借助科技的力量讲好红色故事。往后的实践活动将每次聚焦在某一个红色纪念馆或者某个人物,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复刻,继续探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的新模式。